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威海日报》专版刊发:秉持“如我在诉”,用心办好每个“小案”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4日

  

  

  

  

  

  

  

  

  “只要我们在办案中发挥共情力,坚持同理心,反复追问‘如果我是当事人,希望法院怎么做’……”6月的第一个工作日,一场“如我在诉·办好小案”精品案例分享会在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来自两级法院办案一线的9名法院干警站上讲台,围绕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多角度讲述各自工作中的小故事,分享司法为民的心路历程。

  近年来,全市法院秉持“如我在诉”意识,践行“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以能动履职的担当作为,着力提升案件办理的精度、速度与温度,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起事关民心的“小案”,努力让司法温暖可触可感、直抵民心。

  “如我在诉”在心,讨论凝聚共识

  202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全国四级法院党员干部讲授专题党课时提出,“要把老百姓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家事来办,以‘如我在诉’的要求做好司法审判工作,真正做到‘只见公仆不见官’”。自此,“如我在诉”的办案意识成为全国法院广大干警的共识。

  全市法院专门组织开展“如我在诉”大讨论活动,自上而下开展学习研讨,以大学习、大讨论更好地将思想融会贯通,转化为司法实践。

  今年3月,市中级法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如我在诉”主题开展专题学习。随后,各党支部将“如我在诉”作为主题党日活动的主题,通过研讨把握“如我在诉”的内在要求,切实增强树立、践行“如我在诉”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系列活动随之展开,两级法院组织广大干警站在当事人的立场,置于如我在立案、调解、庭审、执行、信访等10余个高频诉讼场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切身感受和思考老百姓的所期所盼。

  来自各部门的20名青年干警围绕如何践行“如我在诉”进行交流讨论,他们结合自身岗位谈认识、讲体会、述心得。3月22日,市中级法院组织开展“如我在诉”青年谈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集体学习活动,以一场气氛活跃的“小组讨论”,不断强化站稳群众立场、践行为民初心的意识。

  “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那就是要把老百姓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来办,以‘如我在诉’的要求做好司法审判工作……”“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倾听,多一分理解,也许就能安抚他们……”市中级法院开设“如我在诉”专栏,从基层法院院长到一线执行干警,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学习的心得体会,共同增强做好“如我在诉”工作的共识。

  不仅如此,还精心策划“如我在诉·办好小案”精品案例分享会,经推荐报送、初选展示、专家评审,综合选定了9件精品案例,为全体法院干警搭建更多学习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

  在思想交流中转变理念认识,在办理案件时改进纪律作风,“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如我在诉、办好小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普遍增强,形成了人人践行“如我在诉”、争先“办好小案”的浓厚氛围。

  小案不小办,解“法结”更解“心结”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不论是从案件体量上还是办案体验上,群众间的纠纷,更多地还是聚焦在基层,聚焦在“小案”身上。

  小案虽小,却事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距离百姓民生、司法良知最近的领域。坚持“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全市法院以个案公正维护整体公正、引领社会公正,更好地将“如我在诉”的司法意识转化为“办好小案”的行动自觉。

  2023年8月,13岁的小于一纸诉状将父亲告上法庭。不过,作为被告的王先生拿到法院传票时不仅没恼,反倒满心欢喜。

  原来,小于的母亲和王先生于13年前协议离婚,一气之下带着小于远走他乡。自此,王先生和小于断了联系。多年的“断联”,让小于对父亲的思念转化为怨恨,加之与母亲生活困难,小于决定讨回自己的抚养费。

  本以为是一起抚养费支付纠纷,但与原告、被告反复沟通中,文登区法院发现,问题症结并非只是单纯的抚养费支付问题,更多的是“断联”背后亲情的“断裂”。

  顺着这条线,文登区法院秉承“如我在诉”意识,与调解员不断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在完成合理诉愿基础上,想办法消融父子间的隔阂。同时,对小于开展专业心理疏导,引导小于自由探索和表达内心世界,解释了父亲从不去看望他的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小于渐渐释怀,与父亲相认。

  小案不小办,小案更要“巧办”。前不久,一场充满“火药味”的遗产继承纠纷问题在高区法院开庭。

  2022年11月,孙某驾驶轿车行至路口人行横道处时,与推着自行车通过人行横道的李先生相撞,导致李先生死亡。事后,经交警部门调查认定,孙某负事故全部责任,并如约完成赔偿。

  案子结了,事情却未能终了。保险公司虽对赔偿数额基本没有异议,但李先生父母健在,还和前妻有一个女儿,不久后均向法院提起诉讼,李先生的妻子洪女士却提出反对意见,坚决不予给付。看着双方各执一词,高区法院渐渐发现,法律的力量虽不足以解决家庭纠纷中的所有问题,但却可以依靠这份力量,阻止家庭矛盾再一次撕裂亲情。

  找准了症结所在,法官立即指导李先生的父母提出追加原告申请,将洪女士及其女儿追加为原告,各原告在诉讼中要求保险公司支付赔偿款并在各原告之间进行分配。如此一来,通过一次诉讼、一个判决就能彻底解决这个家庭的后续纠纷。

  “水管改造,能不能走储藏室?”因为这个问题,邻里之间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街坊,成了不相往来的“仇人”。当环翠区法院承办法官拿到案卷时发现,只有将水管“心结”彻底解决,几位邻居才有可能真正握手言和。

  为此,法官两次开庭、三探现场,成为整个“水管纠纷”的专职调解员,最终成功促成和解。事情了结后,法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只有把老百姓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来办,才能让‘案结’真正实现‘事了’。”

  “抓前端、治未病”,让百姓免受打官司的苦恼;走大街、串小巷,守护“乡里乡亲”。解“法结”更解“心结”,“如我在诉”大讨论活动开始以来,全市法院干警立足岗位、为民司法,成为全市法院践行“如我在诉、办好小案”的生动写照。

  群众利益至上,幸福感持续提升

  人民法院的审判职能发挥效果好不好,最终还是要人民来评判。在威海,随着“如我在诉”意识深入人心,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变得更加直观、更可接触。

  家住乳山的李先生今年85岁,当李先生有诉讼请求时,乳山法院法官上门为他立案,以代办式的诉讼服务,帮其维护自身权利。

  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首先从“看得见”的服务开始。

  诉讼服务中心作为人民法院的第一窗口,是群众表达诉求、寻求司法帮助的第一站。如今,这里的“情味”越来越浓。宣传角设有沙发茶几和饮水器具;诉讼文书填写有模板可依;企业商事纠纷有了“绿色通道”……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方便了群众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全市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全程代办”已成常态,“威你幸服”的诉讼服务品牌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硬件上来了,“软件”也得跟上。不断提升诉源治理效能,全市两级法院全力提升每一起案件办理的速度、精度与温度,依法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还有什么能比一张张笑脸更能反映出群众的激动和感谢呢?

  今年1月,经开区法院陆续收到诉状,被告均指向一所全国性早教机构。原来,早在2023年底,这所早教机构突然闭店。法官们注意到,该早教机构在我市另有连锁店正在经营,站在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的角度,是不是可以协调一部分孩子分流到其他早教机构?“协调转课”的想法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各方认可。经开区法院经与多部门协作,将这部分孩子成功转课,已提交诉讼的案件全部审理完毕。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精心找准法院融入社会治理的关键点,在“如我在诉”意识的贯彻下,全市法院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家事”,做深做实诉源治理和能动履职,用最优质量、最高效率、最佳效果解决好老百姓的“烦心事”。

  用“如我在诉”诠释初心,以“办好小案”奔赴使命。全市法院将继续用一次次的将心比心、情同此心,守护好老百姓对公平正义新的期盼,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关闭

版权所有:威海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统一路408号 电话:0631-5224286 邮编:264200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