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如我在诉·我来谈】宫云举:以“如我在诉”意识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年03月18日

  

  【编者按】如我在诉,念兹在兹。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干警“如我在诉”意识,自觉践行“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威海法院专门组织开展“如我在诉”大讨论活动,引导干警置于如我在立案、调解、庭审、执行、信访等10余个高频诉讼场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切身感受和思考老百姓的所期所盼。即日起,我们将开设“如我在诉”专栏,邀请辖区法院院长和部分干警代表谈认识、谈体会、谈做法,带动广大干警秉持“如我在诉”意识,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起事关民心向背的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以“如我在诉”意识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威海高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宫云举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在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上强调,要把老百姓的难事当作自己的家事来办,以“如我在诉”的要求做好司法审判工作,真正做到“只见公仆不见官”。践行“如我在诉”司法理念,要求人民法院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换位思考,把化解矛盾、服判息诉的工作做足,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如我在诉”意识践行好人民至上理念。

  如我在诉,温情服务暖民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属性。如我在诉,就是牢固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站稳人民立场,通过细化服务举措、改进工作作风,让群众了解、支持法院工作,让法院和法官赢得群众信赖。要树立诉服无小事、事事关民心的理念。诉讼服务是司法文明的窗口,要用好诉服大厅,让群众享受到简便快捷的诉讼服务,让特殊群体感受到法治关怀,真正把群众的难处看在眼里,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儿上,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温度。要坚持用好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信息化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要通过网上立案、微信群办案、互联网庭审等在线诉讼方式,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更好释放“数字红利”,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要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司法人员的能力素养、作风形象关系着群众感受,要注重提升干警综合素质,切实改善工作作风,不仅要胸怀法治信仰,身怀过硬技能,还要兼具平民情怀,通晓生活常理,尊重善良风俗,通过在工作中展现出的综合能力,让群众打心眼儿里相信法院、信服法官。

  如我在诉,优质司法解心结。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如我在诉”,就是要把老百姓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来办,既要依法办案,也要考虑到社会的接受、老百姓的感受。要把案结事了、实质化解纠纷贯穿民事审判始终,作为基层法院,尤其要把好关口,在一审时就要把化解矛盾、服判息诉的功课做到极致,作出判决时既要考虑执行工作,也要考虑会不会引发关联案件,进而选择最合适的纠纷解决方案。刑事审判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综合考虑法律的原则规定和形势任务、案件的具体情况、当事人双方特殊情形,把法律还原到生活,并融于情理,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对轻罪依法从宽,也要加强教育、警示、引导,在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最终作出让人能够信服和理解的裁判,从根本上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要深刻把握行政审判为人民司法的价值追求,牢固树立“平等保护”的理念,善于分别与原告、被告换位思考,善于把原告与被告换位思考,既要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注重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防止“一案结多案生”,用最佳效果处理好案件,让案件裁判的公正性得到社会认同,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要倡导“换位式思考,共情式执行”的执行工作方法,经常想想“如果当事人是我”该怎么办,用群众语言拉近距离,用当事人能理解的方式做工作,让老百姓既体验到司法的力量、权威,又能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尺度。要深刻认识信访工作在“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善于从办信处访中了解民意诉求,同时牢固树立实质化解理念,把着眼点、落脚点放在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上,久久为功,打通群众诉求解决渠道,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下真功夫。

  如我在诉,能动司法“治未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法治建设,基层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我在诉”,就是要坚持能动司法,主动延伸司法职能,从更高的视角、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做实基层治理。要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是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从源头防控风险升级的重要法宝。要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保障基层的前沿阵地作用,坚持开展巡回审判,把法庭开到群众家门口,变“坐堂问案”为“一线解纷”,打通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拉近法官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进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了解,将案件审理和普法教育相结合,实现以案释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最大化。要做好司法建议工作。司法建议工作是人民法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抓前端、治未病”理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类案多发高发的重要抓手,是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做好司法建议工作,坚持建在“点”上、议在“实”处,通过总结案件审理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挖掘案件背后的社会治理问题,把问题分析清楚,从促进社会治理、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角度把道理讲明白,通过推动司法建议落实,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抓前端、治未病”,努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如我在诉”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用心感悟,用行动去实践,于细微之处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良法善治的温度,在共情共鸣中解“法结”化“心结”。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的理念,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和思想境界,全力提升每一起案件办理的精度、速度与温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关闭

版权所有:威海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统一路408号 电话:0631-5224286 邮编:264200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1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