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法院“四化并进”推动多元解纷提档再升级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年09月01日 | ||
今年以来,高密法院坚持一体化、有序化、网格化、长效化“四化并进”,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上档升级。 一、优化布局,实现诉讼服务“一体化” 一是整合诉讼服务功能,明确中心职能定位。改(扩)建1500平方米的诉讼服务中心,科学规划立案登记、诉调对接、简案速裁、综合服务、信访接待五大功能区,集“非诉调解、司法确认、诉前保全、登记立案、简案速裁”为一体,使中心从单纯提供诉讼服务的“挂号处”,转变为综合化解纠纷的“门诊楼”。二是建立“一心五室”,多元主体协调运作。“一心”即诉调对接中心,指挥、协调、考核非诉调解工作,对案件进行辅导分流,开展委派、委托调解,负责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的管理、培训和使用,同时作为纠纷化解的“减压阀”,对案件进行先行调解。“五室”即诉前辅导室、特邀调解员工作室、鉴定前置室、法官工作室、司法确认室,促进诉调对接从单一的衔接功能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三是融入“互联网+”理念,提升矛盾化解效率。结合“智慧法院”建设,设置了自动叫号、3D智能导航、自助诉讼服务、司法公开三大平台信息查询平台以及12368热线、诉讼服务网,建成使用网络调解室、网络法庭各1处,充分运用电子送达、电子证据交换、质证、网上调解,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快速便捷的便民利民服务。 二、强化调度,实现案件分流“有序化” 一是着眼动态均衡分案,搭建繁简分流“立交桥”。案件进入法院后,分为五步走:诉讼辅导分流――司法鉴定前置――诉前委派调解――司法确认――登记立案分流,实现了调解前置与诉讼程序的深度融合。二是完善争议处置机制,掌控案件流向“指挥棒”。发挥立案庭案件流向主导作用,通过周调度、月分析,准确把握好案件存量与增量关系,及时与审管办对接,确保案件匀速流转。三是强化速裁团队建设,扩大案件审理“绿色通道”。在去年两个速裁团队基础上,今年五月份,按照法官、助理、书记员1:1:1的配置模式,将速裁团队增至4个,同时组建了一支专门的送达团队,实施全程警务化送达。 三、密织网络,实现纠纷化解 “网格化” 一是密织纠纷化解网,引导纠纷有序化解。按照“密织一张网、分别两条线、实现全覆盖”的思路,将调解力量向行业调解中心和基层社区侧重。在全市建立交通事故、消费维权等13个行业性、专业性纠纷解决组织,在各镇(街、区)配套设立14个法官工作站,在大社区设立30个法官联系办公室,推动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纠纷化解网络。二是整合多元优势,凝聚“多位一体”化解合力。由该院牵头,在交警大队成立了交通事故调解中心,联合交警大队事故科、伤残鉴定机构、保险公司、人民调解委员会,集五位于一体,对道路交通纠纷集中处理、联调联动,形成了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鉴定评估、保险处理到诉讼立案一站式服务格局。三是配齐纠纷调解力量,提升纠纷化解成功率。按照“将各种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和系统内部”的目标设计,从全市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精英参与调解工作,法院定期派员到行业调解中心、法官工作站、社区法官工作室、法官巡回审理点开展案件调解指导、普法宣传。四是整合信息资源,实现矛盾源头化解。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探索整合法院网、公安平安网、司法局148服务热线、消费者维权协会12315热线,将全市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联络员姓名、电话、专长等整理成册,并将调解组织分布图、类型化调解中心职责、诉讼指南等信息上传,实现调解信息共享和共有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四、规范制度,实现机制运行“长效化”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高密市委、市政府两办出台《关于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从搭建平台、扩大职能及规范流程、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和升级。同时,调整市委、法院两级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领导小组,并制定责任清单。二是完善审判流程管理机制。结合员额制改革和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审判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诉讼电子档案系统,将诉前调解案件全部纳入流程管理和司法统计范畴。三是完善培训管理机制。强化调解组织培训和管理,成立指导人民调解讲师团,采取法律讲座、专题培训、指导调解、庭审观摩等形式,加强对非诉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四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将调解经费纳入财政和部门预算,采取固定补助与绩效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纠纷交由专业性中介组织承接。除此之外,鼓励社会各界就非诉解纷服务提供捐赠、资助。五是完善考核评定机制。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办出台的《关于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受政法委委托,对全市各镇(街区)的万人成讼率和委派、委托调解成功率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维稳综治、平安建设和年度综合考评。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