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华,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二庭庭长,二十四载春秋年华,办理各类民事案件2200多件,没有出现积案、错案,没有一案当事人缠诉上访。她先后荣立三等功5次、二等功1次、一等功1次。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省“人民满意的好法官”、“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2004年1月,王树华又被光荣地评为“中国十大杰出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
法律无情人有情
长期的法官职业生涯,使王树华深切地认识到,薄薄的一纸判决,却承载着社会的重任,有时候公正的判决不仅没有化解矛盾,反而会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播下新的仇怨。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针对民事审判工作的实际,她把自己的司法追求定位在化解矛盾上,选择了一条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办案之路,用爱心和真情化解当事人心头的“千千结”。
2002年4月,70多岁的再婚老人王某因抚养费将老伴李老汉告上法庭。王树华首先考虑到两位老人年纪大、身体又不好,于是便把法庭挪到两位老人家里,一声“大妈”、一声“大伯”地与两位老人拉家常,边说边帮老人干家务。李老汉脾气倔,王树华一连去了李老汉家几趟,他都不理不睬。庭里的同志说:“这老头恁犟,你嘴都磨破了,咱也算尽心尽力了,判了算了。”王树华说:“我们判案容易,可如果李老汉心里不服,老太太的抚养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她今后怎么生活?让我们再试试吧。”她和庭里的同志前后去了12次。王树华的行为终于感动了李老汉,他拉着她的手说:“闺女,有你这样的好法官,俺老汉服了。”就这样,两位老人不仅不再离婚,还和好如初。
王树华经常对庭里的同志讲:“中国人自古没有打官司的习惯,有的人一辈子也不愿打官司,当他们走进法院的大门时,该鼓起多大的勇气呀。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善待他们。”王树华的友善和热情温暖着一颗颗因官司缠身而日渐冰凉的心。近几年,她审理的民事案件调解结案率达75%,其中婚姻案件调解结案率达85%以上。
无怨无悔为民忙
人们信赖这位热情和蔼的女法官,慕名上门的人越来越多。王树华不分上下班,白天接待当事人,下班后还要研究案件,赶写文书。近几年,她带领全庭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年人均结案都在120件以上,平均每3天就审结1个案件,审理案件的数量和质量连年位居全院第一,忘我的工作使她多次累倒在岗位上。
2000年春天,王树华连续多天发烧、腹痛,但由于当时案件太多,但隐瞒病情,直到倒在岗位上才被送进了医院。经手术,从腹腔内摘除一拳头大的肿瘤。医生说,再晚送来就有生命危险。出院时,医生一再嘱咐王树华要在家继续治疗3个月,但她躺在病床上,却牵挂着手中的案件。手术后一个月,她便不顾丈夫和女儿的劝阻,上午到医院输液,下午到单位坚持上班。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与家庭、公事与私事的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去年秋天,她70多岁的父亲有病住院,当时王树华手中的案件太多,就利用中午吃饭时间回到舞阳老家,看着病重的父亲,王树华不忍心地说:“爸,我下午2点半还要开庭审理案件,这是15天前安排好的庭审,我不能在家伺候您!”老父亲很理解地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你走吧。”就这样,她连顿饭都没有顾得陪父母吃就回到漯河,下午准时坐到审判台上。
王树华说:“当看到许多幸福的家庭在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看看自己案头一叠叠无休无止的案宗,有时候,我也痛苦过、烦恼过,但当看到矛盾激化的当事人握手言和,即将破碎的家庭重归于好,作为法官,我感到无比欣慰!”
《河南日报》2004年3月5日
作者:刘国挺 袁树青
版权所有: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沂蒙路199号 邮编:2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