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报5月9日头版头条《做实“三强三优” 擦亮德法品牌——德州法院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2025年05月12日
作者:德州中院研究室
打印 分享到:

1_副本

2_副本

做实“三强三优”  擦亮德法品牌——德州法院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工作机制实、典型案例多、品牌成色足。”“提起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就能想起府院联动、少年家事审判融合改革、道交一体化、随案执行等工作品牌。”......3月31日,德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德州两级法院开展专题调研,10余名调研组成员对全市法院亮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让工作品牌成为深入人心、促推工作、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德州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韩成锋介绍,去年以来,德州两级法院深入落实省法院“三强三优”专项活动要求,坚持起点要高、特色要足、带动要强的标准,持续深化品牌建设,赋能司法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市级以上领导批示肯定12次,1名干警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

高处提领  与上级部署同频共振

  “现在开庭!”4月2日,清脆的法槌声在黄河之畔响起。在位于德州市齐河县的黄河生态城人民法庭,2025年首例黄河流域环境污染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公开开庭审理。

  这是一家“年轻”的人民法庭,刚刚挂牌成立一年半的时间;这也是一家“厚重”的法庭,办理各类环资案件300余件,荣获“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一案例被评为全省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齐法润泽、护佑安澜”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品牌越来越响亮。

  “小法庭何以焕发大能量?”齐河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磊给出答案:“关键在找准了方向、塑好了品牌,做深做实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就是法院工作大局。”

  因河而生,也因河而兴。德州两级法院坚决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2022年开始高标准建设省内首个以“黄河生态”命名带独立编制的环境资源审判专业法庭。几年来,从推动全市部分环资案件集中管辖,到建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示范基地,从深入推进巡回审判,到与检察院、黄河河务局、生态环境局签署“四方协议”,“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始终不变。

  因势而谋、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德州两级法院始终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品牌强塑的第一方向,品牌打造的脚步始终与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德州中院连续两年联合市政府出台《府院联动工作任务清单》,围绕化解重大风险、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出台51项具体举措;平原法院将信访接待中心及平原人民法庭整建制入驻县综治中心,打造“原满调”多元解纷品牌,简案速裁快审278件,服务基层群众;禹城法院坚持“法治体检”送上门,先后为14家民营企业“把脉问诊”,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纵深发力  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

  1月17日,省法院发布2024年度山东法院十个“鲁法品牌”,德州中院“德法润苗、法护家安”审判模式成功入选。

  掌声背后是德州法院人的“二次创业”。少年审判、家事审判是德州法院的“传统优势项目”,“未成年人轻罪、不良行为记录封存”“多元化解家事纠纷‘德州模式’”等举措得到上级领导和当事人的充分肯定。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老品牌”也有“新挑战”——面对“大力推进少年、家事审判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如何释放“1+1>2”的叠加效应,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关键要找准‘七寸’,精准发力。”在德州中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庭长姜南给记者展示该院2024年列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科学评价未成年人审判法官业绩的指导意见》参考样本的考评办法。记者注意到,考核办法将社会调查、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回访帮教等23项特殊工作机制涉及的内容纳入考核范围,不再单纯“以办案数量论英雄”。

  以考核促融合,抓重点带全局。面对系统性的改革任务,德州中院以科学考评撬动改革纵深推进——对外,联合多个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实施细则》等文件,制定“一卡一册”,深化府院联动、院校联防、法检联办,密织保护大格局;对内,深入推进机构设置、受案范围、审判方式、物资装备、改革思路、工作机制等“六统一”。2024年以来建立7个家庭教育指导站,提供教育指导335次,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人身安全保护令44份,组织“德未向阳、护苗成长”专题普法活动296场,让“理念相通”“程序相近”的少年审判、家事审判深度融合。

  “这一审判模式聚焦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家庭关系稳定,彰显了司法温度与担当。”省人大代表、德州市苏禄王墓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安静表示,德州中院主动适应新的形势任务,主动创新思路,实现了“老品牌”发新芽、结新果。

扎根基层  在一线“沃土”培育品牌

  “你线上转账的时候备注上案件款。”“你出具一份收条。”……

  近日,在武城法院的一间调解室里,刚入额不久的三级法官修凤青正在见证一件民间借贷案件的执行。当事人李某看到手机上到账信息,高兴地表示,“跨越13年的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案情简单、标的不大,欠款拖的时间又长,当事人更关心的是胜诉权益能不能尽快兑现。”修凤青告诉记者,办案团队从案件事实、诉讼成本、经济成本等多角度释法说理,在推动调解的基础上,多次督促被告按时履行还款义务,真正实现“案结事更了”。今年,修凤青所在的办案团队已经随案执行16件,她表示:“不管是智能回访系统的反馈,还是短信致谢,当事人的满意度都明显高于其他案件。”

  不光有当事人诉累的“减法”,还有办案团队质效的“加法”。德州法院探索完善将随案执行案件计入办案量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办案法官推动随案执行的积极性。修凤青所在的武城法院根据不同情况按照“1:1.5”或“1:2”计入办案量,引导办案法官“趁热打铁”,最大限度消除后续潜在矛盾。“考核激励下,不少老法官也迅速转变思维,大力推动案件随案执行。”修凤青说。

  这是在一线孕育,也在一线壮大的工作品牌。从选取12个人民法庭,以追索劳动报酬、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8类案由为试点案由,到全市51个人民法庭全面推开,再到探索完善将随案执行案件计入办案量机制,两年多来,德州法院始终将“能落地、见成效”作为品牌打造的重要考量,截至目前,随案执行6229件3.09亿元。

  “下一步,全市法院将持续深化‘三强三优’专项活动,以打造特色品牌矩阵为抓手,不断推进法院工作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贡献法院力量。”韩成锋表示。

山东法制报5月9日头版头条《做实“三强三优” 擦亮德法品牌——德州法院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2025年05月12日
作者:德州中院研究室
打印 分享到:

1_副本

2_副本

做实“三强三优”  擦亮德法品牌——德州法院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工作机制实、典型案例多、品牌成色足。”“提起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就能想起府院联动、少年家事审判融合改革、道交一体化、随案执行等工作品牌。”......3月31日,德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德州两级法院开展专题调研,10余名调研组成员对全市法院亮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让工作品牌成为深入人心、促推工作、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德州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韩成锋介绍,去年以来,德州两级法院深入落实省法院“三强三优”专项活动要求,坚持起点要高、特色要足、带动要强的标准,持续深化品牌建设,赋能司法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市级以上领导批示肯定12次,1名干警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

高处提领  与上级部署同频共振

  “现在开庭!”4月2日,清脆的法槌声在黄河之畔响起。在位于德州市齐河县的黄河生态城人民法庭,2025年首例黄河流域环境污染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公开开庭审理。

  这是一家“年轻”的人民法庭,刚刚挂牌成立一年半的时间;这也是一家“厚重”的法庭,办理各类环资案件300余件,荣获“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一案例被评为全省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齐法润泽、护佑安澜”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品牌越来越响亮。

  “小法庭何以焕发大能量?”齐河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磊给出答案:“关键在找准了方向、塑好了品牌,做深做实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就是法院工作大局。”

  因河而生,也因河而兴。德州两级法院坚决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2022年开始高标准建设省内首个以“黄河生态”命名带独立编制的环境资源审判专业法庭。几年来,从推动全市部分环资案件集中管辖,到建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示范基地,从深入推进巡回审判,到与检察院、黄河河务局、生态环境局签署“四方协议”,“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始终不变。

  因势而谋、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德州两级法院始终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品牌强塑的第一方向,品牌打造的脚步始终与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德州中院连续两年联合市政府出台《府院联动工作任务清单》,围绕化解重大风险、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出台51项具体举措;平原法院将信访接待中心及平原人民法庭整建制入驻县综治中心,打造“原满调”多元解纷品牌,简案速裁快审278件,服务基层群众;禹城法院坚持“法治体检”送上门,先后为14家民营企业“把脉问诊”,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纵深发力  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

  1月17日,省法院发布2024年度山东法院十个“鲁法品牌”,德州中院“德法润苗、法护家安”审判模式成功入选。

  掌声背后是德州法院人的“二次创业”。少年审判、家事审判是德州法院的“传统优势项目”,“未成年人轻罪、不良行为记录封存”“多元化解家事纠纷‘德州模式’”等举措得到上级领导和当事人的充分肯定。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老品牌”也有“新挑战”——面对“大力推进少年、家事审判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如何释放“1+1>2”的叠加效应,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关键要找准‘七寸’,精准发力。”在德州中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庭长姜南给记者展示该院2024年列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科学评价未成年人审判法官业绩的指导意见》参考样本的考评办法。记者注意到,考核办法将社会调查、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回访帮教等23项特殊工作机制涉及的内容纳入考核范围,不再单纯“以办案数量论英雄”。

  以考核促融合,抓重点带全局。面对系统性的改革任务,德州中院以科学考评撬动改革纵深推进——对外,联合多个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实施细则》等文件,制定“一卡一册”,深化府院联动、院校联防、法检联办,密织保护大格局;对内,深入推进机构设置、受案范围、审判方式、物资装备、改革思路、工作机制等“六统一”。2024年以来建立7个家庭教育指导站,提供教育指导335次,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人身安全保护令44份,组织“德未向阳、护苗成长”专题普法活动296场,让“理念相通”“程序相近”的少年审判、家事审判深度融合。

  “这一审判模式聚焦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家庭关系稳定,彰显了司法温度与担当。”省人大代表、德州市苏禄王墓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安静表示,德州中院主动适应新的形势任务,主动创新思路,实现了“老品牌”发新芽、结新果。

扎根基层  在一线“沃土”培育品牌

  “你线上转账的时候备注上案件款。”“你出具一份收条。”……

  近日,在武城法院的一间调解室里,刚入额不久的三级法官修凤青正在见证一件民间借贷案件的执行。当事人李某看到手机上到账信息,高兴地表示,“跨越13年的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案情简单、标的不大,欠款拖的时间又长,当事人更关心的是胜诉权益能不能尽快兑现。”修凤青告诉记者,办案团队从案件事实、诉讼成本、经济成本等多角度释法说理,在推动调解的基础上,多次督促被告按时履行还款义务,真正实现“案结事更了”。今年,修凤青所在的办案团队已经随案执行16件,她表示:“不管是智能回访系统的反馈,还是短信致谢,当事人的满意度都明显高于其他案件。”

  不光有当事人诉累的“减法”,还有办案团队质效的“加法”。德州法院探索完善将随案执行案件计入办案量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办案法官推动随案执行的积极性。修凤青所在的武城法院根据不同情况按照“1:1.5”或“1:2”计入办案量,引导办案法官“趁热打铁”,最大限度消除后续潜在矛盾。“考核激励下,不少老法官也迅速转变思维,大力推动案件随案执行。”修凤青说。

  这是在一线孕育,也在一线壮大的工作品牌。从选取12个人民法庭,以追索劳动报酬、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8类案由为试点案由,到全市51个人民法庭全面推开,再到探索完善将随案执行案件计入办案量机制,两年多来,德州法院始终将“能落地、见成效”作为品牌打造的重要考量,截至目前,随案执行6229件3.09亿元。

  “下一步,全市法院将持续深化‘三强三优’专项活动,以打造特色品牌矩阵为抓手,不断推进法院工作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贡献法院力量。”韩成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