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博

童年的月饼——魏斌

2017年09月26日
作者:禹城市人民法院
打印

  童年的月饼

  文|魏斌

  俗话讲:“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中秋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中国人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走进大大小小的超市、商场、蛋糕房,又开始了月饼促销“大战”,在显眼的位置设置了专门的月饼专柜,各式各样的月饼“抢滩”登陆,占据着人们的眼球儿,铁盒、木盒、皮盒包装的,上面印制着精美的图案,五花八门,看上去高大上,品类也很多,枣泥、五仁、豆沙、莲蓉等各种不同用料,满足着人们的不同口味儿,一阵阵香气弥漫开来,令人垂涎欲滴。

  童年的印象里,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信物,不是因为月饼蕴含秋月圆满的美意,不是因为它寄托了但愿人长久的诗意,也不是因为嫦娥奔月的传说,或月亮上的玉兔与桂花树的传奇,只是因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月饼破解了童年的馋思。

  我小的时候,还处在物质生活较为匮乏时期,平时还是吃玉米饼子、窝头等粗粮为主,至于月饼这种美食,也只有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才能够吃到,那时,就是再穷的人家,每逢中秋节的时候,也少不了买上盒月饼上让孩子们解解馋。

  记忆犹新的,是那种外面用黄色牛皮纸包裹着的,用细细的麻绳捆了的月饼,那时的月饼品种比较单一而且便宜。除了极少数高档的月饼一般百姓家无力享用外,主要有一硬(较便宜)一软(较贵)两种。硬的为一个直径为10公分多的月饼,个头比现在的大。内馅主要成分为冰糖块、核桃仁、什锦条,尤其是什锦条五颜六色,全为水果加食用色素精制而成,月饼上印有“福”字章印,很有传统节日喜庆味道。而软的一般为酥皮月饼,个头比硬的直径要小但却厚,分量大体相当,内馅多为枣泥、桂花或松仁做馅,外面表皮层层起酥,洇着金黄的油,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酥皮月饼质量较好,所以价格一般比硬的要贵些,但绝对物有所值。

  日子刚刚进入农历八月,我、姐姐和妹妹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昐着、等着八月十五这一天的到来。母亲了解我们的心思,也及早地准备下买月饼的钱,答应在中秋节让我们每人都吃上月饼。

  终于等到中秋这一天了,我们姐兄妹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皎洁的月儿似乎知道我们孩童的心事儿,懂事地攀上院落边上那棵大柳树的顶尖儿,并慷慨的将一地光芒洒进院子里,母亲回来了,隔了老远,我和姐妹们似乎都能闻到月饼的味道,兴奋地又蹦又跳去迎接母亲。

  妈,月饼呢?”我们迎上去,却发现母亲的两手空空,手里只有空气,哪里有什么我们日盼夜想的月饼。月光下,母亲一脸愧疚,说孩子们,今晚我给你们下面条吧,咱先不吃月饼了。不懂事的妹妹当即哭闹起来,“我不喝面条儿,我要吃月饼”。

  原来,母亲在买月饼回家的路上,路过村里小年家,小年正哭闹着要月饼吃,大小年两岁的姐姐在哄劝着他,却怎么也哄不下,小年姐弟俩跟我们姐妹差不多的年龄,不幸的是,小年的母亲在那个夏天过麦的时候,因为和小年的爸爸吵架一时想不开喝了敌敌畏自杀身亡,撇下年幼的小年姐弟俩,他们的爸爸受了刺激,变得木木呆呆,常对他们不管不问。善良的母亲起了恻隐之心,想到别人家欢歌笑语,可怜的姐弟俩一家却冷冷清清的,便把给我们准备的月饼送给了他们。

  我和姐姐明白母亲的心思,不再说什么,默默地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可是妹妹年龄还小,并不懂得这些,还是哭哭闹闹,怎么哄也不行,妈妈最终失去了耐心,轻轻地打了她一下,妹妹大哭起来,母亲又心疼地把她抱在怀里。

  就在这时,村里平时和母亲最要好的刘大娘来到了我们家。“我看到你把月饼全都留给小年姐俩了,这些孩子们也盼着呢,正好我多买了些,给孩子们送过来,快吃吧”。母亲喜出望外,连忙给刘大娘让座。

  煤油灯下,母亲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细细慢慢地品尝着,仿佛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再好的东西也要想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做人的根本·····

  皎洁的月亮又大又圆升起在天空中,水银般的光华和母亲的教诲一起照亮到我们的心底,牛皮纸里包裹着的月饼和母亲的善良,从此永远香甜地飘漫在我们的一生中,以至于现在再也难以寻到童年那个中秋节月饼的滋味儿。